国外高校产教融合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注: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JYB018)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和企业在发展理念上存在差异。在产教融合实践中,首先,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根本目标不同,高校的根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而在市场经济中,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目标。目标的差异使校企双方在对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上产生一定差异。其次,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收益划分很难清楚界定,难以平衡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双方共同的最大利益可能是短期的,缺乏长久坚持的动力和基础。最后,校企合作需要长期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双方人事、政策、制度的制约,长期来看存在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的热情。
以科研为导向的“产学研”模式。在实践中,“产学研”模式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方案,确定教学目标。这种培养模式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实验室中培养科研人才,可以整合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及平台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和科研场所,让企业的科研人员也参与到整个教学和科研中。“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科研探索等方面都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既是企业所需要的也是学科发展所渴望的,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存在错位。“产学研”模式主要面向科研难题攻关,对高校和企业的实力有较高的要求,是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模式。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人才培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已把产教融合放在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和资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政府作为这两个要素最有力的调控者,有义务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对事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以及特殊行业需要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双元制”模式:工程师培养的摇篮。德国工程教育尤为重视与企业的结合,创造了“双元制”的育人模式,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基础人才。“双元制”模式于1948年正式提出,起初应用于职业院校,德国职业院校中的学生拥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满足人才供需的双向需求。随着多年的发展,“双元制”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应用型和综合型大学中得到了实践。
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导向的“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学生到学校后,第一学期先在企业进行实践性学习,企业负责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技术岗位轮流实习。在第二、第四和第五学期,学生接受课堂理论知识。在第三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全顶岗的实践学习。在第六学期,学生可以独立工作,学校和企业要求学生在这学期上岗,进行毕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工学交替”使企业能够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考核标准等。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能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相结合。
【参考文献】
打造创新联盟,营造产教融合创新生态。高校和企业共同担负着决定行业国际水平的重大使命。高校有义务承担起协助企业打破技术壁垒促进行业发展的责任,企业也有责任分享自身资源协助高校进行人才培养。高校和企业打造创新联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捷径,双方共同营造创新生态,使产业群与学科群形成良性互动,以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学科理论实现重大突破。
【摘要】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以及日本“产学官”产教融合经验,启示我们在高校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创新联盟,营造产教融合创新生态,树立能力培养理念,增强学生个人能力与行业需求吻合度,搭建高校主导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拓展实践锻炼空间,改革考评体系,激发师生参与项目实践的积极性。
(作者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bjjyyjzz.cn/zonghexinwen/2022/0729/1336.html
上一篇:收购教育科学研究院费用及变更流程
下一篇: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政策与实践
比较教育研究投稿 | 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 比较教育研究版面费 | 比较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比较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