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爱”吗?
“是,但又不是。
在意识上,父母是为了爱。
潜意识上,通过打孩子,宣泄其它地方郁积的负面情绪。”
做父母的必须学会问自己一句:
我真的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
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更有甚者,打孩子不管用,转向暴力对待自己。
有位父亲为了教育孩子,用菜刀剁下了自己的指头,孩子吓得跪在地上使劲扇自己耳光,向父亲认错。
这些,都将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这位博士感慨:
“为什么家长们忘性这么大?他们难道彻底忘了自己童年时的愿望、感受?他们难道忘了被父母控制一切的郁闷和痛苦?为什么现在他们做了父母,给孩子的压力更大?”
03打骂,只会让孩子变笨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
懦弱自卑型人格
。”
几年前,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斩获IBRO-Kemali国际奖,这是该奖自199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学家。
这项研究就是“赢家效应”。
实验:
两只老鼠被鼻子对鼻子的放置在一段只能让一只老鼠通过的玻璃管道中,看哪只老鼠能把另一只老鼠逼退,研究人员发现,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更为活跃的老鼠,会赢得这样的比赛。
于是,研究人员利用光遗传学来刺激输的老鼠这个部位的脑区,结果之前落败的小鼠立即变得凶猛无比、使劲将对方推到一旁,几乎每次比赛都拔得头筹。
也就是说,刺激老鼠某一部位的脑区,就可以让原来处于劣势的老鼠赢得比赛。
这个实验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
只要刺激小鼠大脑6次以上,6次以后,就算取消外部的刺激,它也会去勇敢的挑战地位高的老鼠,成为常胜将军。
先前六次胜利经验,会重塑小鼠大脑的神经通路改变劣势老鼠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使它具有成功的信心,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赢家效应”,同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我可以”的正向心理暗示,从而促使孩子具有独立完成该项事情的信心和能力。
对于人来讲,也可以有脑区刺激,那就是在对方取得了好的成果时,停下来,帮助对方梳理他做对了的方法。说白了,就是——
用成功去激励成功,
用信心去滋养信心!
04教育,要达到双赢
不禁想起完形教育创始人大杨老师分享他和女儿的故事:
''透过跟随而带领。''
我的大女儿2012年报考大学的时候,她特别想报考中国美院,但那年中国美院报的人特别多。她担心考不上,也不能上四川美院。
她天天头疼,问“爸,我该报哪个?”
我夫人说:“你也不给孩子出出主意。”
我说:“我不敢”。
最后一天,下午六点要截止,她又来问我:“我如果报中国美院,考不上的话,连四川美院也上不了了;但如果我报四川美院,我考的好了,我就会后悔一辈子了”。
我说:“我不知道啊”,但我知道此时我需要给她一个协助,需要透过跟随而带领。
怎么透过跟随而带领?就是“多问少答”。“问”远比“答”更有智慧,问问题的角度就体现了你智慧的程度。
所以我问我的女儿:“你到底想报中国美院还是四川美院?”
这就是跟随,问她到底在担心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诉她报哪个,直接告诉那是“带领”。
她说:“我想报中国美院,可是2011年总共报了4万9考生,但2012年一下报了9万多,增加了一倍。我的分数和去年的分数是一样的,而报考的人数多了一倍,万一今年的分数线高了,那我就上不了。”
我说:“那如果增加了一倍,分数线一定会提高吗?”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我不跟她,我怎么能问出这个问题呢,我怎么知道那一年人报的多呢,是她告诉我的。
我的女儿听了这个之后,说:“那不一定。”
我问:“那你怎么知道人数增加了,分数会不会增加呢?”
她说:“我知道了,我查一查这新增加的4万多,主要是哪个省,如果他们今年的文科分数线增加了,那就说明增加的可能性比较高……”
文章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bjjyyjzz.cn/zonghexinwen/2022/0227/1317.html
比较教育研究投稿 | 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 比较教育研究版面费 | 比较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比较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